行为训练 ABA应用策略——第四节“紫荆花”融合教育高级教师骨干培训小组
作者: 来源:附属小学 浏览数:359 录入:2020-12-30
 

行为训练 ABA应用策略

 ——第四节“紫荆花”融合教育高级教师骨干培训小组


第四节“紫荆花”融合教育骨干教师小组培训活动于1230日周三下午15:30如期在华农附小五楼书法室举行。本节小组参与的老师共有五位,融合教育项目指导老师钟向阳老师与华南农业大学社工系研究生李美兰共同担任主持。本节小组的主题为“行为训练”,旨在协助教师了解行为主义的相关理论,提高教师对行为背后的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的评估与分析能力,学会运用行为训练策略改变行为。

小组活动的第一环节为“行为的强化与辅助”,在第一部分,首先进行角色扮演。主持人邀请两名老师分别扮演家长教小孩饭前洗手的情景,其他老师进行观察,然后邀请老师分享观察的看法与感受。本环节由蔡老师扮演家长,郭老师扮演孩子。紧接着由王老师扮演教师,郭老师扮演小孩进行补充演示,再次呈现教学互动情境。在讨论环节,老师们纷纷表示教授洗手的方法需要一边示范,并一步一步分步骤进行。由此引出,在增强适应性行为出现时,需要运用姿势辅助(Prompt)的教学方法。接着主持人播放关于如何做辅助的视频,让老师进一步了解辅助的定义、层级及使用方法。

第二部分,钟老师带领各位老师对行为主义的理论进行梳理,首先对行为主义经典的行为反应公式及其演变进行介绍,首先是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的S-R(刺激-反应)公式,然后是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观察学习公式,最后是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和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的操作行为公式。然后进一步分析行为(Behavior,简称B)受到前因(Antecedent,简称 A)和后果(Consequences,简称 C)的影响,前因(A)是行为事件发生前的情境或事件;行为(B)是发生的行为事件本身,后果(C)是行为事件带来的后果或者他人的反应,其中行为后果通过强化或惩罚对行为产生影响。最后简要介绍应用行为分析理论(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简称 ABA),它是行为学派中最典型的应用技术,基本假设是行为会受到后果的影响,因此使用一套原则及方法来了解行为问题的样貌、形态和后果,再以介入策略改变行为与后果间的关系,促进合适行为的出现。

第三部分,学习强化(Reinforcement)的概念。首先钟老师对强化的定义进行阐述,强化是指行为受其结果的影响而不断增加的现象,探讨行为与后果的关联性,被用于增加期待的适应性行为的ABA主要教学方法之一,而使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行为后事件成为强化物。然后钟老师邀请各位老师填写关于孩子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强化物调查表,并对强化物的种类及其使用建议进行解释,以此促进老师对强化物的全面理解与运用。一般我们常见的强化物主要分为原级强化物(Primary Reinforcers)和次级强化物(Secondary Reinforcers)两类,其中原级强化物包括可食用强化物、给感官强化物,次级强化物包括物质强化物、权力强化物、活动强化物、类化强化物和社会强化物。在使用时注意将原级强化物与次级强化物进行配对,且应立即出现,最后应注意强化物的消退,避免过于依赖强化物。

第四部分,行为训练方式的学习。该部分主要学习强化、惩罚以及其他操作式学习策略。首先,钟老师就强化与惩罚的定义进行阐述,强化分为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和区别性强化,其中区别性强化有四类,分别是区别性强化不相容行为(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Incompatible Behavior,简称DRI)、区别性强化替代行为(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Alternative Behavior,简称DRA)、区别性强化其他行为(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Other Behavior,简称DRO),以及区别性强化低频率行为(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Low Rates Of Responding,简称DRL)。惩罚分为正惩罚(Positive Punishment)和负惩罚(Negative Punishment)。然后,钟老师结合生活实际例子解释强化与惩罚策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及其区别,各位老师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理解就强化和惩罚策略上,与钟老师进行深入讨论,加深老师们对强化与惩罚策略的理解。最后,钟老师总结对惩罚策略使用的主要建议,一是应当孩子有危险行为,涉及安全问题时,二是所有其他方法都失效,最后才被使用。

接下来,在第二环节中,主要学习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和评估行为背后的功能,在找出问题行为背后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适应性行为的方案。

首先,主持人向老师派发典型行为ABC行为功能分析表,老师先填写自己跟进个案的典型行为(B)、前因(A)以及行为后果(C),然后结合真实案例进行分析这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对此老师积极发言,提出自己对三者关系的理解与看法。然后,主持人向老师派发行为动机评量表作为组后作业,需结合已填写典型行为表现填写,以评估此行为背后的功能,行为背后的功能有五种,分别是获得实物或满足需求、获得感官刺激、获得注意、逃避工作或互动以及逃避内在痛苦和不安。再次,结合示例对行为功能及其维持的行为后果进行解释,介绍了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的四种行为干预策略。最后,钟老师表示应用行为分析策略的运用需要使用行为介入计划(Behavior Support PlanBSP),综合各方的力量,需要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团队的合作,如老师、家长、社工、其他的专业人员(如行为治疗师、危机介入者)多方力量的相互合作。

在本次小组活动的尾声,钟老师邀请两位老师分享本节小组活动的感受。一位老师活动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辅助视频的学习,以此联系到班里学生家长也运用辅助协助其孩子学习,以及其也在运用姿势辅助协助孩子写字,本次学习加深其对任务分解的理解。另一位老师则表示结合自己过往教育经验,运用区别强化的方式规范孩子的行为,但未知方法有效的原因,经过学习,意识理论的重要性,加深其对行为训练理论的认识。

通过本节小组的学习,老师们对应用行为分析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了解行为背后的五种功能,学会如何评估行为功能,提高应对问题行为的有效策略的运用能力,通过组后的作业,相信老师们能更好地将行为训练技巧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与本节小组互动相呼应的第四节“爱儿方程式”家长亲职教育成长小组已于上周日(202113日)进行开展,同样以“行为训练”为主题,参与小组的家长表示能学习到一些有效的行为管理与训练的技巧,协助其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良好行为。

接下来,“紫荆花”融合教育项目团队将进一步为参与本系列小组的老师和家长们开展主题为家校合作的小组活动,敬请期待!

图:陈奕麟

文:张焕萍、李美兰

审稿:钟向阳、麦小祝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 |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华南农业大学附属小学 联系电话:020-85280843